老板們,是時候來雙牌買點新鮮的空氣了!
正文開始前,小編先講2個故事。
1952年12月4日,倫敦城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為嚴重的“煙霧”事件:連續的濃霧將近一周不散,工廠和住戶排出的煙塵和氣體大量在低空聚積,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籠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間,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
2015年5月,由于違反歐盟的碳排放法規,比利時政府向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開出了約140萬歐元(約1000萬人民幣)的罰單。
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很容易找出這兩個時間跨度半個多世紀事件之間的關聯——人類為了自保,更加注重環境了。
稍安勿躁,小編再帶大家漲漲姿勢。
2005年2月16日,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大家達成共識:同意人為減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由此形成了國際碳排放交易制度(簡稱“碳匯”,通俗的說就是管理碳排放的系統)。
舉個例子,受《京都議定書》約束,發達國家A必須完成一定的碳排放量削減指標。
那么問題來了,A國工業發達,碳排放量降不下來,怎么辦?
好辦!A國可以通過在發展中國家B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其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于用金錢購買碳排放指標,大家都知道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以完成任務避免處罰——當然,這只是《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中的一種選擇。
這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規則,同樣,一個國家內部也有類似的規則來約束企業,包括中國。
問題又來了,不購買碳排放指標會怎么樣呢?
據2013年12月28日京華時報消息,北京碳排放超額單位將面臨3-5倍的罰款。也就意味著,如果北京的某企業A碳排放超額1000噸,而當時的碳匯交易價格為50元/噸,那么企業A如果不“購買”價值5萬元的碳匯指標,將面臨15萬-25萬的罰款。
姿勢漲完了,正式進入正文。
日前,省林業廳專家對雙牌縣列入全省林業碳匯首批開發計劃的打鼓坪、五星嶺、瀧泊3個國有林場碳匯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一致評定為“優秀”等級,標志著雙牌林業碳匯項目全面成功啟動。
據縣林業局碳匯辦負責人介紹,雙牌縣國有林場碳匯開發項目總面積27.5萬畝,其中造林碳匯2.5萬畝,森林經營碳匯17.9萬畝,竹林經營碳匯7.1萬畝。全省共55個縣市區127個國有林場列入林業碳匯項目首批開發計劃,總面積396.52萬畝,雙牌縣約占全省碳匯總面積的7%。
為推動項目順利實施,雙牌目前已完成技術培訓、數據采集等工作,作業設計正在緊張進行,現已完成約12萬畝。下步計劃將林業碳匯項目推廣到全縣集體和個人林地中實施,這預示著雙牌縣林農在造林、森林經營獲得木材收益的同時,每年可增加一定的森林碳匯收益,通過種樹來“賣空氣”,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碳匯林,一般為中幼林。一畝碳匯林,一年可獲約1噸碳匯,若按30元/噸計算,雙牌本批碳匯林每年的碳匯產值將超過800萬。(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碳匯價格不同,深圳最高時超過100元/噸,重慶最低時只有3.8元/噸)。
據悉,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啟動,屆時將有鋼鐵、石化、化工、建材、電力、航空等重點高耗能行業的近萬家企業被納進履約范圍中。作為兼具社會效應、生態文明效應和經濟效應的林業碳匯項目則有望成為自愿減排項目類型中最受關注的一類項目,植樹造林形成碳匯取得碳收益,以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反哺林業,又將成為加快綠色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雙牌縣是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木材戰略儲備試點縣、全國22個重點林區縣和全省林業十強縣之一,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林業碳匯儲量巨大,必將成為眾多履約企業“寵兒”,形成政策“洼地”。
啥都別說了,小編要棄筆從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