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CCTV《記住鄉愁》將講述柳子街前世今生
永州廣電消息:(記者陳育峰)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五季之《和合而居-——永州柳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將于3月20日晚上20:00在CCTV4播出。
柳子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永州市零陵區,在全長550米的街道兩側,一座座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默默佇立。
柳子街的得名,源于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唐元和年間,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從那以后,柳宗元把滿腔的理想與抱負寄于筆墨,不僅留下了《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眾多反映社會、民生的文學著作,也把民為本、尚和合的精神留在這方水土。清光緒年間,進士熊學禮奏請朝廷,希望能在老街上,為母親修牌坊?;实墼试S后,熊學禮的母親卻主動讓出修建款,為路人修建了座歇腳的茶亭,用溫情延續著當地的傳統。
千百年來,一代代老街人在“和合之道”文化的浸潤下,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待人和善,遵循著老輩人留下的古訓,凝聚著人與人之間的濃厚情感。
具體講了什么?小編要開始劇透了: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是柳宗元下放永州時所寫,讓沒去過的人對永州有了最初印象。而他的《永州八記》卻成為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歷史上文人墨客不勝枚舉,而像柳宗元能夠讓別人為他建街修廟之人寥寥無幾,身為異客他鄉的柳宗元何來如此殊榮?走進柳子老街,揭曉千年的往事。
柳子老街全長550米,沿溪而建,兩邊明清木質建筑民居為主。而在老街中心佇立著柳子廟,這也是老街人精神的棲息地,千年前柳宗元把“利民思想”傳播于此,使永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千百年來人們信奉、尊崇柳子,并將他的精神傳頌至今。
明代嘉靖年間,永州曾鬧過一次蝗災。以種地為生的居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保障。而柳子街上做糧油生意的鄧老板將大米做成米粉免費分給大家。僧多粥少,很快糧食見底,而自己好久沒有進賬,錢財也并不寬裕。怎樣與大家渡過難關成為鄧老板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清光緒年間,柳子街商貿繁盛,來往客商絡繹不絕。柳子街盡頭有一進士叫熊學禮,在母親70大壽的時候打算送給母親一份厚禮。因他自小亡父,母親與他相依為命,他上報朝廷給母親建一所牌坊。這樣,不僅能夠表達對母親的孝道,也能光耀門楣。在清代,這是對女人最高的榮譽的表彰。而他母親聽說此事覺得不妥,并說“這份厚禮光表達你的孝道是不夠的,還要有利于他人”。熊學禮經過一番思量,最終送給母親一份滿意的禮物。
自老街開街以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重情誼,輕錢財的故事世代傳頌。在柳子街上至今還保留著一家傳統手工藝作坊——鐵匠鋪。在明代,老街上商賈云集,鐵匠鋪靠著給過路的客商修理行具,收入頗豐。而如今鐵匠鋪依舊保留了下來,匠人們吃苦耐勞并賺不到幾個錢,而老街上及附近的村民們修補鐵制工具卻離不開他們。這就是老街上的街風。
2017年夏天,一場暴雨使湘江水位暴漲,整個永州多處被淹。柳子街也在其中。眼看著水位一直上漲,街上老人們躲在屋子里很是無助。正在這時,一幫年輕人冒著危險沖進各個老人家里,將老人們安頓好,并幫他們將財產移到安全的位置,事后很多年輕人的家里受災嚴重,但老街上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無生命危險?!巴止裁\,鄰里一家親”的街風徐徐不斷。
斗轉星移,千年的歲月悄然而逝,柳子街從繁華走向安靜,承接著歷史所賦予的重任。正如千年前柳宗元不經意的路過,卻給永州留下不朽的篇章,讓這片土壤從此鐫刻下永恒的定義。
(綜合:記憶鄉愁 馮士雷)